内置旁路软启动的优点:
电路简单,结构紧凑:采用三进三出的接线方式,将外置旁路接触器集成到软启动器内部,减少了外部元件数量,简化了系统结构,节省了安装空间,降低了成套装置的体积和成本。
自然风冷,降低功耗:晶闸管仅在电机启动和停车过程中工作,正常运行时由机械触头闭合供电,避免了晶闸管长期在线运行带来的高功耗和散热问题,无需机械风冷,降低了能耗和运行成本。
保护功能强大:通过智能控制器实现机械触头无电弧切换,使机械触头的电寿命等于机械寿命,解决了接触器长期以来电弧烧蚀导致寿命短的问题,提高了接触器的可靠性,同时能对电动机提供全面的起停、保护和控制功能。
节省成本:不需要额外加装交流接触器,减少了成套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,降低了整体投资。
一体化设计,便于集成:内置旁路软启动器将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,便于集成到现有系统中,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。
内置旁路软启动的缺点:
故障率略高:产品内部多一个元器件就多一个故障点,内置旁路型软启动器较外置旁路型软启动器故障率略微高些。
维护难度较高:内部结构紧凑复杂,对于现场技术人员的维护能力要求较高,维护和检修的难度相对较大。
不支持级联功能:通常只能控制一台电机,不支持级联功能,功率段比较窄,在需要一拖二、一拖多电机的场合应用受限。
晶闸管寿命受影响:电流长期从软启动器经过,可能会降低内部晶闸管的使用寿命。
可能降低电能使用效率:在某些情况下,内置旁路软启动器可能会降低电能使用效率。
内置旁路软启动和外置旁路软启动在结构、工作原理、性能特点、应用场景及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区别如下:
一、结构与组成
内置旁路软启动
结构:将旁路接触器集成于软启动器内部,形成一体化设计。
组成:包含晶闸管(用于启动/停车控制)、内置磁保持型旁路接触器(启动完成后切换至直接供电)、控制电路及保护模块。
特点:体积小、接线简单,无需额外安装外部接触器。
外置旁路软启动
结构:软启动器与旁路接触器分离,需额外安装外部接触器。
组成:软启动器本体(仅含晶闸管和控制电路)+ 外置交流接触器(用于启动完成后切换供电)。
特点:体积较大,需额外接线和安装空间。
二、工作原理
内置旁路软启动
启动阶段:晶闸管导通,通过调压或限流控制电机启动。
运行阶段:启动完成后,内置磁保持接触器自动闭合,晶闸管退出工作,电机由主电源直接供电。
停车阶段:接触器断开,晶闸管重新导通,实现软停车。
外置旁路软启动
启动阶段:与内置式相同,晶闸管控制电机启动。
运行阶段:需通过外部控制电路(如PLC或继电器)驱动外置接触器闭合,晶闸管退出工作。
停车阶段:外置接触器断开,晶闸管重新导通实现软停车。
三、性能特点对比
| 特性 | 内置旁路软启动 | 外置旁路软启动 |
|---|---|---|
| 散热与功耗 | 晶闸管仅在启动/停车时工作,自然风冷,功耗低 | 晶闸管长期在线可能发热,需强制风冷,功耗较高 |
| 接触器寿命 | 内置磁保持接触器无电弧切换,寿命长 | 外置接触器频繁通断易产生电弧,寿命较短 |
| 保护功能 | 集成过流、缺相、过热等全面保护 | 保护功能依赖外部设备,可能需额外配置 |
| 维护便捷性 | 一体化设计,维护简单 | 需检查外部接触器,维护较复杂 |
| 成本 | 初始成本较高,但节省外置接触器费用 | 软启动器本体成本低,但需额外购买接触器 |
| 适用功率 | 通常适用于中小功率电机(<200kW) | 可适用于大功率电机(需配置大容量接触器) |
四、应用场景
内置旁路软启动
适用场景:对空间、成本、维护便捷性要求较高的场合,如小型水泵、风机、压缩机等。
优势:一体化设计节省空间,降低综合成本,适合批量应用。
外置旁路软启动
适用场景:大功率电机或需要灵活控制接触器切换的场合,如冶金、矿山、化工等重工业。
优势:可灵活选择接触器容量,适应不同功率需求,但需额外配置控制电路。
五、选型建议
优先选内置旁路:若电机功率较小(如<200kW)、空间有限、追求维护便捷性,且对成本敏感。
选外置旁路:若电机功率较大、需独立控制接触器切换,或现有系统中已配置外置接触器。
特殊需求:若需级联控制(一拖多电机)或特殊保护功能,需结合具体产品特性选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