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LC的工作原理:
PLC采用“顺序扫描,不断循环”的工作方式,包括输入处理、程序执行、输出刷新三个阶段。
输入处理阶段将外部信号转换为PLC内部信号,程序执行阶段按照用户程序逐条执行,输出刷新阶段将执行结果输出到外部设备。
编程语言:
常用的PLC编程语言包括梯形图(LD)、结构化文本(ST)、顺序功能流程图(SFC)、功能模块图(FBD)和指令表(IL)。
每种语言都有其优缺点,选择取决于具体需求和偏好。
程序结构:
PLC程序通常由手动程序、自动程序、报警程序等部分组成。
手动程序用于手动操作模式下的设备控制,自动程序用于自动运行流程控制,报警程序用于故障检测与报警。
编程方法:
常用的编程方法包括经验法、解析法、图解法、技巧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法。
经验法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进行修改,解析法运用逻辑关系求解,图解法通过画图进行程序设计,技巧法运用编程技巧提高质量,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利用软件进行联机辅助编程。
通用编程理论的核心:
尽管不同品牌的PLC在编程软件和具体指令上存在差异,但编程理论是通用的。
通用编程理论包括程序逻辑设计、变量使用、条件判断、循环控制等。
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的通用编程理论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核心基础,它涵盖了从工作原理到编程方法的系统性知识。以下从五个维度为您解析这一理论框架:
一、工作原理:循环扫描的确定性逻辑
PLC采用"输入采样→程序执行→输出刷新"的循环扫描机制,每个周期分为三个阶段:
输入采样:读取外部传感器/开关信号,存入I/O映像区。
程序执行:按用户程序顺序逐条执行指令,修改输出映像区状态。
输出刷新:将输出映像区状态同步至实际输出模块。
关键特性:
扫描周期通常为毫秒级,需确保程序执行时间小于硬件限制。
采用"集中采样,集中输出"机制,避免外部信号抖动干扰。
二、编程语言:五大国际标准
IEC 61131-3标准定义了五种核心语言,各有适用场景:
语言类型 | 特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梯形图(LD) | 电气原理图演化,直观易懂 | 简单逻辑控制(占PLC编程80%以上) |
结构化文本(ST) | 类似Pascal的高级语言 | 复杂算法、数据处理 |
功能块图(FBD) | 模块化图形化编程 | 中等复杂度逻辑组合 |
顺序功能图(SFC) | 状态机模型,流程清晰 | 顺序控制、批次处理 |
指令表(IL) | 类似汇编的助记符语言 | 底层优化、跨平台移植 |
三、程序结构:模块化设计框架
典型PLC程序由以下模块组成:
主程序(OB1):初始化及循环执行的核心逻辑。
子程序(SUB):封装重复使用的功能(如电机启停)。
中断程序(INT):响应外部事件(如急停按钮)。
数据块(DB):存储变量、参数及持久化数据。
设计原则:
单一职责原则:每个子程序/功能块专注一个任务。
状态机模式:复杂流程分解为状态转移图。
结构化编程:避免GOTO,采用顺序/选择/循环结构。
四、编程方法:五维方法论
经验法
基于典型案例库修改参数,适合简单逻辑。
例:电机正反转控制模板复用。
解析法
运用布尔代数/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。
例:交通灯控制系统的时序优化。
图解法
绘制时序图/波形图辅助设计。
例:凸轮轴控制器的多轴同步。
技巧法
利用PLC特殊指令(如比较器、移位寄存器)。
例:使用HSC指令实现高速计数器。
计算机辅助设计(CAD)
通过仿真软件(如FactoryTalk Logix Echo)验证逻辑。
例:虚拟调试生产线联锁逻辑。
五、通用编程原则
硬件抽象:通过符号地址编程,隔离物理I/O地址。
防御性编程:添加互锁逻辑、超时检测。
可维护性:添加注释、版本控制、模块化设计。
性能优化:减少扫描周期,优化指令执行顺序。
跨品牌移植要点:
遵循IEC 61131-3标准语法。
避免使用厂商专有指令。
通过G代码(通用指令集)实现逻辑。
掌握这些理论,可快速适应西门子、三菱、欧姆龙等主流PLC平台。建议从梯形图入门,逐步掌握结构化文本进行算法开发,最终通过状态机实现复杂系统控制。